五千年弦歌不輟,薪火相傳;五千年江河浩蕩,人文日新。中華文明以其獨特的魅力在人類文明史上歷久彌新、綻放光彩,為人類文明進步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百年來,我們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歷經千辛萬苦、付出巨大代價,開辟了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歷史潮流奔涌向前,進入信息時代,人類社會朝著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方向加速演進,網絡空間成為人類生產生活的新空間。億萬人民在網上的交流交往、創新創造,正日益催生出一種新型的文明形式——網絡文明。
《報告》由中國網絡社會組織聯合會編撰,系統梳理2022年我國網絡誠信建設總體進展和積極成效,總結分析經驗和挑戰,專題闡釋重點熱點問題,提出推動網絡誠信建設高質量發展意見建議?!秷蟾妗芬栽瓌撔?、戰略性、權威性研究成果,為政府部門和社會各界了解掌握網絡誠信情況提供工作參考和觀察窗口,成為展示我國網絡誠信發展成就的重要載體?!秷蟾妗氛J為,2022年我國網絡誠信建設呈現建設主體趨向多元化、建設方式趨向科學化、建設維度趨向立體化的新態勢,網絡誠信建設取得新進展。一是政策法規不斷完善,制定修訂相關政策法規約
記者從發布會上了解到,中國網絡文明大會已連續舉辦了兩屆,今年大會主題為“網聚文明力量 奮進偉大征程”,由中央網信辦、中央文明辦、中共福建省委、福建省政府共同主辦,中國網絡社會組織聯合會、福建省委網信辦、福建省委文明辦、中共廈門市委、廈門市政府共同承辦。在一天半的會期里,大會將舉辦開幕式及主論壇、網絡誠信建設高峰論壇、12場分論壇和網絡文明主題活動。其中,主論壇將發布《中國網絡文明發展報告2023》等;高峰論壇包括主旨演講和發布2022年中國網絡誠信十件大事、《中國網絡誠信發展報告2023》等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從信息化發展大勢和國內國際大局出發,就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提出一系列具有開創性意義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形成了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網絡強國的重要思想。在這一重要思想指引下,我國互聯網發展和治理不斷開創新局面,中國正從網絡大國向著網絡強國闊步邁進。
網絡空間天朗氣清、生態良好是廣大網民的共同期待,也是管網治網的重要目標。近年來,國家網信辦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特別是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網絡強國的重要思想為指導,持續開展“清朗”系列專項行動,重拳整治網絡生態突出問題,壓緊壓實網站平臺主體責任,積極回應人民群眾關心關切。去年,國家網信辦組織開展13項“清朗”專項行動,累計清理違法和不良信息5430余萬條, 處置賬號680余萬個,下架App、小程序2890余款,解散關閉群組、貼吧等26萬個,關閉網站超過7300家,有力維護網民合法權益。
近年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網信系統針對社會各界高度關注、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網上突出問題,開展“清朗”系列專項行動,著力解決影響網絡空間清朗生態的頑癥痼疾,取得積極成效。但是,網上亂象仍時有發生,“自媒體”還存在許多問題,特別是一些“自媒體”造謠傳謠、惡意炒作、假冒仿冒、違規營利等違法違規行為,挑動網民情緒、撕裂社會共識、污染網絡生態,個別“自媒體”的惡劣行徑甚至對國家安全和經濟社會發展帶來嚴重影響。要把整治“自媒體”亂象作為一項重要任務,以強烈的責任意識、務實的工作作風,抓緊抓實抓出
暑假來臨,青少年上網時間增加,為保護好未成年人的用網環境,中央網信辦不久前發布通知,開展為期兩個月的“清朗·2023年暑期未成年人網絡環境整治”專項行動,集中整治網上涉未成年人突出問題,持續凈化網絡生態。專項行動針對未成年人用戶數量較大、對未成年人具有顯著影響的網站平臺以及兒童智能設備,重點聚焦7方面問題,旨在全面壓縮有害信息隱形變異的生存空間,有效解決網絡沉迷問題,堅決遏制侵害未成年人權益的違法行為。
3月16日,國務院新聞辦召開新聞發布會,發布《新時代的中國網絡法治建設》白皮書,總結了我國在保障個人信息權益、營造清朗網絡空間等多個方面的努力與成就。在保障個人信息權益方面,白皮書指出,通過專項治理,侵害用戶個人信息權益的違法違規行為得到有力遏制,個人信息保護意識顯著增強,個人信息保護合規水平明顯提升,全社會尊重和保護個人信息權益的良好局面初步形成。
未成年人是祖國的未來。身處數字時代,未成年人觸網低齡化、常態化趨勢明顯。截至2021年,我國未成年網民規模已達1.91億,未成年人互聯網普及率達96.8%?;ヂ摼W在幫助未成年人拓寬視野、豐富認知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但現實中,網絡信息紛繁蕪雜,暴力、低俗、誘導充值打賞等問題屢禁不絕,擾亂網絡秩序,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權益;一些平臺功能設計不夠合理,保護機制不夠健全,加之未成年人分辨力、自制力不高,容易出現網絡沉迷現象,影響身心健康,甚至會扭曲人生觀、價值觀。未成年人網絡安全問題不可小覷。
當前,不規范用字情況在網絡上表現得較為突出。社交平臺上常見錯字、異形詞、繁體字等頻現,一些媒體賬號所發內容也存在誤用和疏忽。不規范字詞的潛在危害是多方面的:對用戶而言,在網絡閱讀快節奏、碎片化背景下,不規范用字會增加信息接收難度,可能導致誤解;對各類機構而言,不規范用字會削弱發布內容的嚴肅性、權威性。從文化傳承角度看,不規范用字容易以訛傳訛,不利于語言文字表達能力的提升。對這一不良現象,要加強引導、合理規范。
“入民日報”“央廣新聞TB”等仿冒新聞單位賬號,“某某說資訊”“某某說天下”等仿冒“新聞主播”賬號,“第六次中東戰爭打響”等典型虛假新聞信息……近期,國家網信辦開展了“清朗·規范重點流量環節網絡傳播秩序”專項行動。4月6日以來,各網站平臺集中清理仿冒新聞單位、“新聞主播”賬號10.7萬個,清理虛假新聞信息83.5萬條。
組織開展13項“清朗”專項行動,累計清理違法和不良信息5430余萬條, 處置賬號680余萬個,下架APP、小程序2890余款,解散關閉群組、貼吧等26萬個,關閉網站超過7300家……3月28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公布2022年網絡“清朗”系列專項行動“成績單”,一項項數據見證“清朗”行動的卓著成效。
2023年3月16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布《新時代的中國網絡法治建設》白皮書(以下簡稱白皮書),全面總結了中國網絡法治建設的經驗,分享了中國網絡法治建設的成就。 白皮書指出,我國進入新時代,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將依法治網作為全面依法治國和網絡強國建設重要內容,努力構建完備的網絡法律規范體系、高效的網絡法治實施體系、嚴密的網絡法治監督體系、有力的網絡法治保障體系,網絡法治建設取得歷史性成就。